当前位置: 24848威尼斯 > 学院新闻 > 正文

顾行发: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航天遥感

作者:骆仁波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4-03-2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航天遥感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全球生产方式的革新。2024年3月13日广州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理科南410成功举办,顾行发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航天遥感”为主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学术盛宴。

航天遥感技术,以其高分辨率、高光谱分辨能力等特点,在气象学、光学、微波和红外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顾教授指出,航天遥感不仅在军事侦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传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

讲座中,顾教授详细阐述了航天遥感基础设施的构成及其重要性。卫星平台、地面接收站等关键部分共同构成了航天遥感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顾教授进一步强调,随着卫星应用行业的广泛涉猎与产业链的日益完善,航天遥感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他自豪地指出:“目前,我国航天遥感卫星数量达到450多颗,这个数量相当于全世界除美国之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航天遥感领域的雄厚实力,更为未来的探索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谈到航天遥感行业应用时,顾教授如数家珍地列举了自然资源、气象环境、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多个领域。航天遥感凭借其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长时间序列的特性,为这些行业提供了大量基础信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航天遥感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顾教授还介绍了航天遥感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航天遥感产品正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变,为国土资源调查、地理信息服务、国土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在展望航天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时,顾教授强调遥感作为实验科学,一定要不断实践应用,满足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只有这样,航天遥感技术才能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讲座最后,顾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针对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遥感应用、学习建议等问题,顾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对现场的同学表达殷切期望,鼓励同学们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遥感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在遥感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我们广州大学以地学为背景的遥感专业学生需要培养自己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融合能力,能够将遥感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应用,要具备地理、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顾行发教授作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等多个学术机构的重要成员,其在环境遥感、定量遥感等领域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为本次讲座增添了独特的学术魅力。他的精彩演讲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更为广州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未来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提交本次讲座的学习笔记与心得体会,受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顾行发,法国巴黎第七大学遥感物理专业博士。广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需求与应用组组长、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多尺度气溶胶综合观测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GE0十年(2016~2025)发展计划”编制专家工作组专家,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亚洲遥感协会(AARS)副秘书长,亚洲大洋洲地球观测组织共同主席。主要从事环境遥感、定量遥感、光学卫星传感器定标、气溶胶遥感、对地观测系统论证等方面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学会奖4项。发表论文531篇;出版专著14部;授权发明专利近60项;牵头起草并发布国家标准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