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我院朱竑教授团队在《Science》以Letter的形式发表题为《Mitigate human-wildlife conflict in China》的文章。朱竑教授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尹铎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袁振杰副教授与李颉副教授分列第二与第三作者。同期还有华盛顿大学Briana Abrahms助理教授关于气候变化背景下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等观点型文章的探讨(英文题目:《Human-wildlife conflict under climate change》),共同组构了系列研究主题。
文章指出,自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以来,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自然栖息地建设、圈养式保护以及野生动物再野化等自然保育实践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增长。于是,野生动物为了寻找更优质的食物与与更适宜的生存空间而频频进入人类居住区,引发了显著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现象。例如,2021年4月,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一路北迁,对沿途社区居民人身与财产形成巨大威胁。而其他大型濒危野生动物如东北虎、雪豹等,近年来也频繁离开原有栖息地,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为此,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临时的应急和疏散计划予以应对,在某些情况下,临时的应急措施对野生动物处境的判断往往不够及时与恰当,这不仅会对当地的安全、财产带来威胁,也有可能对野生动物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文章认为,为了有效地保护人与野生动物,地方政府应该更多地投入野生动物生境监测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吸取国内外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经验,继续完善“十三五”时期我国为缓和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所探索的有效措施,例如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监测系统和智能预警平台等。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指导公众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物,既要避免野生动物对人类带来伤害、减少经济损失,也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野生动物。新闻媒体应该做好舆论导向,不刻意将野生动物冲突的新闻泛娱乐化,而应该传播有关濒危物种和预防冲突的科普信息。
最后,作者们呼吁各尺度层级的政府部门制定稳定的、长效的应急计划,包括组建并野生动物专业队伍,根据野生动物的状况,采取最恰当的应对方式。同时,还应完善野生动物肇事的补偿机制,以弥补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造成的居民财产损失,从而进一步激励人们正确感知与应对日常生活中所邂逅的野生动物。
注:《Science》杂志letters文章是较短的研究报告,主要评论普遍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Science》上已发表的内容。
文章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3/6554/500.2
Duo Yin, Zhenjie Yuan, Jie Li, Hong Zhu*. Mitigate human-wildlife conflict in China [J].Science, 2021, 373 (6554), 500-501. DOI: 10.1126/science.abj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