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下午,在徐国良老师与俞方圆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后去到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和华南国家植物园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首先,同学们在徐国良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走进土壤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广东省土壤分布模型,展现水稻土、赤红壤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广东省内的区域分布。
【图1】
广东省土壤分布模型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同学们逐渐了解了广东省土壤科学的发展历史,也认识到中国的土壤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如今,无数能人志士投身土壤科学,从了解研究土壤,到利用改良土壤,在助力土壤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助力了农业生产。近年来,土壤工作者们也紧跟政策引导,从整治土壤污染到双碳战略,一代土壤人有一代土壤人的使命与贡献。
【图2】
同学们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
了解完土壤科学发展历史后,同学们来到了三楼的土壤标本室。一进入土壤标本室,墙上、桌子上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土壤标本进入大家的眼帘。在这里,同学们复习了上课学到的成土因素及成土过程的知识,了解到广东省内分布的各种典型性土壤。在讲解员的重点介绍下,同学们还复习了潴育型水稻土的形成原理,并学习到了盐渍型水稻土、咸酸型水稻土的形成因素。同学们了解到,盐渍型水稻土与咸酸型水稻土的水源其实也是淡水,但它们来源于滩涂区域,受海水影响,因此具有咸酸的特征。
【图3、图4】
土壤标本室里的土壤标本
【图5】
同学们仔细观察土壤标本
通过在土壤研究所的学习,同学们深刻了解了广东省土壤科学的发展以及广东省土壤类型及分布具体情况,还认识到典型土壤的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帮助日后更好地学习土壤地理学。
【图6】
合影留念
华南植物园
在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寻觅完土壤的香味,同学们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在这里,同学们顺着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探寻植物的秘密与浪漫。
同学们首先齐聚在园区地图导览板前,认真听取俞方圆老师讲解园区内各植物种类的总体分布,有目的性地开展植物观察与辨别,跟随着老师的步伐,同学们将从树林荫翳的棕榈园到古老幽静的孑遗植物区再到幽绿葱郁的蕨园,最后到凤梨园、药用植物园等。老师还在此布置了支线任务,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园区内的相关植物的现象,课后总结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的植物与环境关系的现象。
【图7】
同学们围在园区导览图前听老师讲解
同学们首先步入棕榈园,高大的大王椰子在路的两边拔地而起,他们大概有20-30米高,树干直立粗壮,表面平滑,呈灰白色。其叶冠非常壮观,由多个长达3-6米的大羽状复叶组成,叶片呈深绿色,排列整齐,形成美丽的扇形。
顺着王棕的脚步,同学们来到“舌尖上的棕榈植物”区域,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亚答子树—--水椰、“开心柳塘水,种子像果冻----糖棕”、“热带宝树----椰子”、“甜如其名----砂糖椰”。其中“砂糖椰“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原来在砂糖椰的花期,他们会把糖分主要供给繁殖器官——花序。所以人们会在花期割伤花序,花序割伤后,有汁液流出,收集这些汁液即可熬煮制成砂糖或拿来酿酒。
【图8】
老师讲解不同种类的棕榈植物
【图9】
砂糖椰的果序
在走出棕榈园的途中,同学们还观察到了附生在砂糖椰子上的肾蕨,肾蕨利用砂糖椰子的枝干作为支撑,向上生长,以便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而砂糖椰子并未因蕨类的存在而受到显著损害。
【图10】
同学们观察附生在砂糖椰上的肾蕨
走出棕榈园,同学们来到孑遗植物区,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楚楚可怜”的银杏,在此时此刻的北方地区,银杏早已为大地铺上了金碧辉煌的大衣,而在在华南植物园,同学们只能看到少量绿色的叶片,部分叶片的边缘甚至枯黄腐烂。原来因为银杏更适应温带凉爽的环境。南方地区的高湿度可能导致银杏根部和叶片容易感染病害,如根腐病和叶斑病。
【图11】
同学们驻足观察银杏
紧接着同学们进入蒲岗自然教育径,在这里,同学们将进入树林,寻找叶如砂纸的锡叶藤、广东凉茶配方—破布叶、耐阴植物—九节以及叶如旗帜的蕨类半边旗。
【图12】
同学们听老师讲解不同种类蒲岗本土植物
【图13】
同学们在树林里观察九节
经过这一次对华南植物园的棕榈科植物区、子遗植物区、蒲岗植物区、热带植物区、阴生植物区的考察,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植物与环境的条件关系。认识了热带和亚热带的代表物种,了解了它们的适应特征。
【图14、图15】
地理232和地理233合影留念
通过这次校外探究式学习活动,同学们对土壤地理学和生物地理学这两门专业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进一步,让同学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