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4848威尼斯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山川为伴,探索自然——地理231地质地貌水文野外实习

作者:张林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4-11-08

2024年10月21日至25日,在陈斌、宋松、冼汉标、邱霓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地理231班顺利完成为期五天的地质地貌水文野外实习。本次实习旨在深入自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深化同学们对地质、地貌和水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习路线依次为广东大峡谷——丹霞山——新韶水文站——帽峰山——芙蓉山——南雄梅关古道——红砂岭——南雄恐龙地质科普中心——马坝人遗址。

第一天:大峡谷内探成因,千级阶梯磨意志

10月21日中午,师生抵达广东大峡谷并沿生态科普教育路线一览大峡谷的壮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在路途中,老师细致讲解了广东大峡谷由于地壳运动,地壳随地块抬升,部分地块张裂下陷逐渐裂解成裂谷的过程,之后在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形成深切河谷并不断拓宽的影响。峡谷顶端较平坦的部分被称为夷平面,其产生受地壳运动、构造抬升以及外力作用的影响。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同学们从地质、地貌、水文的视角更加深入了解广东大峡谷的整体情况。


在大峡谷谷底的路线中,老师对河流的叠瓦状构造等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同时教授同学们如何通过河道内岩石的特征判断河流流向。在通天梯的千米游廊处,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周边岩石的类型和属性特征,并联系地质因素分析广东大峡谷的发育状况及成因。在此期间,同学们结合实践进一步学习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

第二天:博物馆中观丹霞 长老峰顶览群雄

10月22日早上,同学们来到丹霞山世界地质博物馆,丹霞山管理委员会陈昉副主任亲自为大家讲解丹霞山的地貌特征旅游发展及其与高校之间的渊源,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斗志随后,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博物馆内的照片资料、科普读物、专业的解说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丹霞地貌的特征。


参观完博物馆,实习队伍来到长老峰脚下。沿着地质长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共同作用下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并结合生物因素、水文因素分析山体表面特征的产生。此外,老师也讲解了砾岩中蜂窝状洞穴形成的原因、梦觉观中的结皮风化、巷谷的发育等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热烈讨论。

第三天:参观学原理,实践出真知

10月23日早晨,同学们乘坐大巴前往新韶水文站进行参观学习。水文站工作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韶关水文站的分布、主要功能、韶关地区流域的基本情况,以及水文站与水文站的区别在于是否能监测流量。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同学们来到水文站园区内部的北江前,讲解员向同学们系统介绍安置在河岸边的浮子式水位计、压力式水位计、气泡式水位计、在线流量监测系统、微型水位自动监测站、铅鱼、自动墒情监测系统等仪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场景。在游览水文站内博物馆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了水文学科的发展历程、重要科学家及其理论、水带来的相应灾害和其治理措施等内容,也对流域流量、流速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完水文站,老师们组织学生前往帽峰山公园老师大家如何使地质罗盘测量岩石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及倾角,同时讲解帽峰山的地层系统。同学们以实习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罗盘实地测量,并寻找和辨认方解石。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还提升了自身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

10月23日中午,实习队伍来到武江、北江和浈江三江交汇处。老师带领同学们辨认三江的各自方位,介绍了三江的流经范围,引导同学们根据河网水系的特征分析三江的差异并解释了洪涝灾害中的“洪”与“涝”的区别,由此引出三江对应的特点和需要应对的灾害,同时,老师讲解了三江的横断面的不同形态,推断分析三江周边地区的受灾概率。

下午,同学们来到武江区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众多不同种类的矿石存放于矿石馆中,讲解员对颜色、形态各异的矿石进行一一介绍,同学们更加直观准确地认识到矿石的成分与特征。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同学们回顾了韶关的发展历程、与红色文化的紧密联系、文化事业的建设等等,带给同学们许多感悟与思考。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芙蓉山国家矿物公园,老师对位于芙蓉山向斜转折端北面的原采石场掌子面的地层剖面进行了介绍,并让同学们依据植被情况尝试指出其断层的位置,第三天的实习之旅便在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结束。

第四天:一山隔断南北天,一日红砂百日治

10月24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南雄梅关古道,行走于由鹅卵石与片石铺就、条状花岗岩固边的古驿道,认真聆听讲解员述说梅关古道的千年历史。历经半小时的路程,同学们来到位于梅岭山巅的雕刻着“南粤雄关”的关楼处,其以“一山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主岭分水界上。继续沿古道向前走,同学们便来到一山之隔的江西赣州。老师安排同学们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以此巩固提升大家的野外勘察能力。

下午,同学们在红砂岭进行实地考察,由老师的讲解可以知道,红砂岭因强日照与高温以及富含铁成分的土壤导致红砂岭整体呈现红色,由于强烈的雨水冲刷和风化作用形成山坡的道道冲沟,并结合红砂岩的特性与荒漠化分析红砂岭整体松散的原因。同时,老师结合周边的治理工程来讲解红砂岭的环境系统与治理规划。


考察完红砂岭,同学们来到南雄恐龙地质科普中心。讲解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化石,解释了当地红层能发现众多恐龙蛋化石的原因。此次博物馆之行,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发展状况,扩展了生物系统方面的知识。


晚上,实习带队教师邀请丹霞山管理委员会陈昉副主任和丹霞山世界地质博物馆余东亮与刘蕴吉两位老师一同出席地理231班的地质地貌水文野外实习主题研讨会。同学们基于这次实习的所学知识和查询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对各自主题进行汇报,老师们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第五天:寻早期人类足迹,探人类发展历程

10月25日上午,老师组织同学们参观马坝人遗址。进入石灰岩岩洞内,同学们看到了马坝人头骨的出土点,向洞穴内部行进一段距离后,马坝人的复原半身像立于岩壁旁。通过讲解员的叙述,同学们了解到马坝人称为早期智人的原因以及马坝人的生活情况。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游览整个洞穴,领略了一番喀斯特地貌岩洞的风光。

随后,同学们来到实习的最后一站——马坝人博物馆。深入博物馆内部,同学们一边查看出土文物,一边聆听讲解员对韶关早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石峡文化的解说。透过小小的展台,同学们看见当时制陶和玉器雕琢技术的发达,感受到对古人的装饰美学的理解。

结语

在这五天的宝贵实习时光里,同学们在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与体会着缓缓而来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的同时,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会如何将专业知识在现实案例中融会贯通,提升了地理科学的专业素养,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本专业同学间的凝聚力。本次实习中,在丹霞山广州大学校级实习基地以及广东大峡谷、韶关武江区博物馆、南雄梅关古道、南雄珠玑古巷与韶关曲江区博物馆五处广州大学24848威尼斯(中国)有限公司院级实习基地挂牌,为今后地理科学等专业实习与调研打下良好基础。

丹霞山

广东大峡谷


南雄梅关古道

南雄珠玑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