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4848威尼斯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19级地规专业自然地理实习DAY4

作者:地规193 编辑:曾娟 发布时间:2020-11-11


【行程安排】

8:30分出发

10:00分到达梅关古道

12:30分到达珠玑古巷

15:30分到达南岭红沙漠

17:00分结束

第一站:梅关古道

踏上了由碎石铺成的千年梅关古驿道,我们往北面而去,直至望到江西省。它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也是古代连接珠江和长江之间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

梅关古道是古代连接珠江和长江之间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至今有1304年。梅关古道的开凿是在唐朝,虽然当时经济发展繁荣,但是由于山脉的阻隔,南北运输十分艰辛,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海外贸易,朝廷派了张九龄来开通此道。自此,“一山分割两边天”的梅岭,除了以梅称奇,更以梅关古道闻名!梅岭地险、岭梅留香,这样的一条古驿道连接着中原与岭南、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北方的物资通过水运运至梅岭,人们挑起北来的物资过梅关古道进广东,多种文化在此交汇。

师生互动

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地质罗盘仪器如何使用,并让同学们用罗盘测量古道两侧岩石的倾斜角度等数据。

第二站:珠玑古巷

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据传唐敬宗宝历年间,敬宗巷孝义门人张昌,七世同堂,朝庭闻其孝义,特赐与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讳,就将敬宗巷改名为“珠玑巷”。

珠玑古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到岭南的集散之地,也是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珠玑巷内分北门、中街和南门,以红石为墙基筑成城门式的门楼三座。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有黄、陈、梁等几十个姓的宗祠,让我们了解到各个姓氏的来源与发展,铭记根源精神的传承。

第三站:南岭红沙漠

南岭红沙漠一开始是盆地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的“红土层”,以红色砂岩为主,但地表红壤因一些人为的滥伐森林和过度开垦,加上流水的冲刷侵蚀作用,造成这里的红色砂岩裸露地表。红色砂岩受到物理风化作用,逐渐风化形成了许多细碎红色砂岩风化物,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红色沙漠。砂岩透水性强,储水作用差,固难以生长植物,加上南方雨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造成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这里虽然因为红漠化的独特景观开发成了旅游区,但是我们仍要关注红漠化的治理,根据荒漠的三大治理措施,我们可以开展平整土地,护坡固沟等工程措施,然后在这里培育一些适合植物生长的混合改良土壤,留住水分,并种植一些耐贫瘠的植物。

四.学生感悟

学生一:走进这条千年古道,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古道故事,仿佛回到了千年的唐朝,看到了岭南第一宰相张九龄当年的风采。走在崎岖的石子路,让我体会到了经商人的不易。珠玑古港里面众多的祠堂让我感受到了昔日的繁华,一幢幢新修新建的祠堂也让我感受到了从这里走出去的人的恋乡之情。来到南岭红沙漠,虽然有第一次看到沙漠的激动,但是看到这么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土地,感到非常可惜,希望有一天这里可以恢复成美丽的青山,还有蓝天白云。

学生二:脚踩碎石路,眼望梅花白,一路听着讲解员谈论着关于梅关古道的故事,不知不觉走到了那条分界线,梅岭险峻,分割南北,古有张九龄开发此道,从此多文化聚集此地,站在梅关古道上,能想象古人挑担的模样。北来的人歇脚何处,珠玑古巷是独特的中转站。来到珠玑古巷,看着那么多的姓氏和宗祠,深深感受到了岭南人的恋乡情结,不忘根,便是岭南人的文化底线。下午来到了红沙漠,因风化裸露的岩石,上面一层薄薄的土壤,一眼望去,满是红色小沙丘,往上一踩,能清楚感受沙砾的流动。红沙漠给我的感觉便是震撼,自然界的脆弱撞击了我,希望地方环境的治理能跟上步伐。

学生三:走进珠玑古巷,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两旁居民鳞次栉比,很多大门的门额上贴着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屋内供奉着先祖的排位,厚重发黄的族谱似在无声而又浓重地诉说着家族的绵延繁衍和世事沧桑。短短的1500米古巷,两边分布着20多个姓氏的祠堂,许多姓氏祠堂前还残留着鞭炮炸过后的满地红。今天的珠玑古巷后裔繁衍数千万人。据当地人说,每年都有众多海内外后裔到这里寻根问祖,是故,卖姓氏族谱便成了当地最红火的生意。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学生四:在红沙漠的参观中,因为红沙漠区域分散,所以要往里逛,不过距离也不远,最好走到另外的小山那边有这种小城堡那样的地方,有挺大片这种红沙漠地貌形成的小山丘,去那里要爬坡,所以最好穿好走的鞋,在这些小山丘,上还是有点危险,这里下雨的话走不了,容易打滑,去那天是晴天,但天气也很冷,在这些山坡上还是挺大风的,这里的红沙漠并不是我们平时知道的那种沙漠,它其实是红色土地,放眼望过去,就像连绵起伏的红色沙漠小山丘一样。红土地面踩上去是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