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4848威尼斯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地理171和172班实习第五天|深入南澳岛,探索“风力发电厂”的方方面面

作者:地理171和172班 编辑:曾娟 发布时间:2020-09-28

2020年9月25日,17地理班在李文翎老师、陈斌老师的带领下,离开澄海,前往汕头的南澳县进行考察,这一天的考察,主要是以考察南澳地区的海岸地貌为主,同时参观南澳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及海滨气象观测场。

第一站:踏上南澳大桥,寻访观察气象之秘

在去往南澳县的路上,同学们跨越了南澳与市区的重要通道——南澳大桥,作为连通市区和南澳县这个小岛的唯一通道,它促使了南澳县融入到市区甚至整个经济圈中,而第十组的同学们也对南澳大桥做了详细的介绍:南澳大桥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南澳发展和岛上居民进出岛难的陆岛交通“瓶颈”问题。南澳的独特区位优势尤其是港湾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出来,并由此带动南澳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建设南澳大桥,将与东部城市经济带新津片区的建设形成呼应,使汕头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提高海岛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促进汕头、南澳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undefined

(南澳大桥掠影)

第一站同学们首先前往了南澳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及气象观测场,由于监测站比较小,一次可容纳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同学们分批入内进行参观。但是每位同学在参观的过程中都认真地听着监测站工作人员的讲解。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了海洋环境监测站一般要监测的因素非常多,而且每样因素都非常重要——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风向、风速、水温、盐度等因素,而且工作人员们要时刻关注这些数据,及时判断是否出现异常数据,并判断数据出现异常的问题。

随后,工作人员把同学们带到了天台的百叶箱,向同学们介绍了干球、湿球温度计及相关仪器的用途,同学们看见曾经在气象学的气象观测环节中操作过的一系列熟悉的仪器,纷纷燃起了兴趣,非常积极地向老师提问平时观测的一些细节,老师也向同学们一一解答,包括向同学们介绍了百叶箱中干湿球温度计的用法,观测时间,以及在观测后需要把干湿球温度计的指针调整到一定温度以下。对于同学们提到的“既然有了先进的自动仪器,为什么还要准备看上去‘古老’的人工仪器”问题,观测员谈到,为了保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观测站兼备了自动的现代化仪器与人工仪器,当自动仪器出错时,通过人工仪器的观察,就可以保证数据观测不出现中断。

undefined

(同学们在观测站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

在参观完天台的观测场后,工作人员还把同学们带到了观测潮汐的验潮井,介绍了验潮井的相关设施。与天台的观察场相似的是,验潮井里面也具备了自动仪器与人工观测仪器,保证观测的连续性与可靠性。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了验潮井里面的人工仪器的读数方式以及自动仪器的操作,并且展示了两种仪器进行读数的办法。工作人员表示,每次如果要用人工仪器进行读数,需要做到“眼疾手快”,否则容易出现数据读数的误差,而这句风趣幽默的描述也让同学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理解到了气象观测需要的专注力。

第二站:仰望自然之门,了解回归线奥秘

终于来到期望已久的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这里是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青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是迄今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在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上,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青澳湾北回归线标志的兴建,使北回归线标志家族中又新添一员,也是人类更深入认识北回归线、认识地球的又一举措。

undefined

undefined

塔圆球设计成中空,是对应此地的特殊位置,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通过空心处投射到台面。从塔的平台往海里瞭望,可以看到许多浮标,浮标是指浮于水面的一种航标,是锚定在指定位置,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指示浅滩、碍航物或表示专门用途的水面助航标志。浮标在航标中数量最多,应用广泛,设置在难以或不宜设立固定航标之处。在北回归线广场附近海域的功能,则是航道浅滩或危及航行安全的障碍物,即标识安全性,如快艇行驶不允许在人为标识范围内。

第三站:触摸沙滩,了解南澳海岸地貌

undefined

在海滩边上,陈斌老师跟同学们讲这部分的海岸带基本上没有离岸流,沙滩上有明显的用浮标分割的游泳带,海岸分带按照潮水进行划分,半日潮里12个小时就有一次低潮个一次高潮,低潮时水位最低,平整和陡坡是最近一次高潮留下的痕迹,中潮带和低潮带经历了3个小时左右,高潮线到低潮线之间为潮间带,低于低潮线的为潮下带。游泳区肯定比波基线要前,潮下带与波基线过渡处突然变陡,而游泳失足溺水很多都在临近边缘处。

undefined

再者,滨海区开发要尽量避开沙丘区,与沙丘区保持安全距离,不仅可以起到固沙的作用还可以保护海滩减少侵蚀从而保护好环境。而岬角是指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它常常是被海水淹没的一部分山地,或是还没有被海水冲蚀掉的山地的一部分。人站在北回归线广场的视线范围内,可以看到附近的岬角,左右高度相对低平,是比较典型的海蚀平台。左手边的石堤防波堤就是为了减少波浪对于海滩的侵蚀而人为制作的,青澳地区的海湾是东北-西南走向,秋冬季盛行东北风,因此修筑防波堤可以减少季风带来的长时间波浪侵蚀。

undefined

在沙滩上眺望远方,可以看到山上坐落着许许多多多的“大风车”——风力发电机。据了解,南澳东半岛中部拥有着亚洲最大的海岛风电场。那么为什么这里的风能资源如此丰富呢?李老师和陈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道:这里的风车整体朝向一致,与南澳岛冬季夏季盛行风向有很大关系。这个地区冬天的风主要来自东北信风,源头是蒙古高压,由于这个地区夏天盛行西南风,冬天盛行东北风,因此海岛全面风力资源丰富,能够实现风力发电。该地区还由于地形原因处于风口,位于台湾海峡喇叭口的西南端,狭管效应较强,为风电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南澳地区的风力资源开发更具价值。

undefined

(山上许许多多的大风车)

随后我们抵达南澳岛的东南方——位于烟墩湾的一个正在开发的海滩进行观察。在陈斌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对海滩的观察,首先得出该海滩具有坡度大且狭小的特点,并通过辨析近海沙粒和靠岸沙粒的比较,判断得出该海滩出现了外来的沙粒。陈斌老师就此现象向大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这里会出现外来的沙粒?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开始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从海岸开发及海滩的特征分析,大家认为,由于旅游开发,海滩的面积被缩减,沙量不够。同时由于海流的原因,岛内东侧的海滩容易受到侵蚀,而西侧的海滩则容易呈现堆积。为了保护海滩,当地部门把部分海沙运输至此,缓解海岸的侵蚀。而有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为什么不通过修墙的方法来减少侵蚀?修墙的方法虽一劳永逸,却不是合理的选择。一方面修墙成本高,另一方面,修墙会破坏沙质海滩,不利于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当然,选择运输其他地方的沙到这里进行保护,也是由于当地具有充足的沙源,可以充分利用。

undefined

最后,李文翎老师进行了补充,指出当地沙质海滩的物质来源于海浪对基岩的破坏,受季风影响,南澳岛东面的海浪侵蚀,导致东面以侵蚀为主,而西南部以堆积为主。

undefined

(上部为靠近海的沙粒,下部为近岸的沙粒)

通过今天的考察,同学们表示对南澳岛的各方面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感受到了南澳地区的变迁,可谓是收获满满,期待最后一天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