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4848威尼斯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地理181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三

作者:地理科学181班 编辑:曾娟 发布时间:2020-10-14

“一起去爬山吗?1296米的飞云顶!”

                             ——题记


9月29日,这是土壤生物地理实习的第三天,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冲上飞云顶!8点30分,在方碧真老师和徐国良老师等人的带领下,队伍乘坐索道前往鹰嘴岩平台。而后,队伍沿着山阶向着飞云顶“进军”。

undefined

生物篇

一路上,方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垂直地带性特征以及常绿阔叶林的常见种。

从山脚到云台,眼前的景观由龙眼树过渡到了以鱼尾葵为主的群落,又穿越了厚壳桂、白楸、楝叶茱萸的主要群落,而后到了木荷、楠木的群落,这仅仅耗费了20余分钟,我们又复习了昨日学习的植物,在欢声笑语中到达了云台。

undefined undefined

地理181集合!开始迈向飞云顶!

海拔500余米到800余米,我们紧随老师的步伐,途中区分了鸡血藤和山鸡血藤,还见到了熟悉的锡叶藤。一路上,罗浮栲、罗浮柿还有木荷是陪伴我们最久的建群种之一。

索道平台到飞云顶的垂直高度虽然不高,但是所需的路程却要3700多米。在路上我们还认识了很像柚子叶的石柑子叶—单生复叶。一路走来,我们也辨识了叶型多变的的树参和台湾树参。

在这3700多米的路途中,我们发现在靠近沟谷的地方,水汽较重,地衣苔藓密集附生在石头和树干上,死去的树上长满了云芝。海拔890米左右就鲜有热带植物的身影,而沟谷间的竹子交错纵横,生长得尤其茂盛。

由于蚊虫较多,我们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海拔900米到1000米左右,我们见到了豺叶樟、蚊母树、新叶帚菊等。在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山顶上的树参竟然是小乔木!

海拔1000米往后,便是分水坳,此处景致豁然开朗。迎风坡的雾气源源不断的涌上山顶,越过山脊又向下飘散。迎风坡是白茫茫一片,而背风坡却因为没有云雾的遮挡,显得格外的青绿。

海拔1000米以上的植物以樟科植物和山茶科植物为主,其株高约两米左右,较为低矮。再往上爬,我们看到的基本上是一米以下的茅草和一些藤本植物。山顶上的油茶开着白花,而草本植物白舌紫菀和鬼针草在小路旁开着花,使得这一片略显萧瑟的山顶更加鲜活。

土壤篇

在攀登至1100m处时候,徐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山地草甸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罗浮山的山地草甸土分布在1100m以上,由于山顶风强,乔木生长困难,仅有灌丛及耐湿性草甸植被生长,禾本科草类生长繁茂,根系深而密,干重较大,低温潮混的气候条件,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有机残体矿化作用减缓,有机物质的累积大于分解,有机质含量高,可以达到35~45cm厚度的黑灰色腐殖质层。山地草甸土比较湿润,局部洼地在雨季尚有积水现象。喜湿性草甸植物生长繁茂根系密集,残根落叶在低温多水条件下,分解缓慢,在土壤发育中呈现有机质积累比较强烈。土体中化学风化较弱,二氧化硅受到淋溶,而铁铝氧化物等均有不同程度富集。挖取土壤剖面,露出土壤垂直剖面样貌后观察其土壤各层,取土壤各层样本装入土壤标样盒,随后拍照并记录。

之后,下到900米处,挖掘山地黄壤。挖土过程,发现了超大个的蚯蚓。样本盒可以看出,土层大致分为3层,有机质层(1-20cm),淀积层(20-80cm)母质层(80-90cm)。这一海拔的土壤有机质层的厚度明显比山地草甸土厚度较浅,尽管光照少,但是气温仍较高,常年有20度左右,有利于矿物风化与有机质分解。淀积层颜色较浅,这是因为氧化铁和水发生化合作用,产生黄色的褐铁矿,即黄化作用。挖掘观察完后,我们拍照留念并制作土壤标样盒。


晚上,每个小组积极主动地制作今早采集的植物标本,分工合作,在所有小组成员团队合作之下,兼顾效率和质量,飞快地压好一个又一个植物标本,有人认种,有人贴标签,有人压吸水纸,有人拍照记录,即使已经爬了一天的山,腰酸背痛的我们克服困难,在满怀对知识的渴望中手忙脚乱。

undefined

undefined

在地理学人用脚丈量大地精神的支持下,我们最终到达了飞云顶,并拍了集体照。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