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时间:2019年11月13日
实习地点:惠州市罗浮山华首台、黄龙观
实习主题: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
指导老师:方碧真、徐国良、李江涛、俞方圆、邱霓
11月13日是罗浮山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的第一天,地理182班、地理183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华首台、黄龙观赤红壤(老成土)剖面进行观察;观察黄龙观生物群落特征,采集植物标本,学习植物标本的压制。
罗浮山屹立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东缘,北夸博罗、增城、龙门三县,绵延100多千米,面积260平方千米,地质构造上,在白垩纪时期如今的广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东西走向断裂带,一系构造运动随之兴起,罗浮山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属处在新华夏构造第二复式隆起带上,岩浆侵入冷却形成的深成花岗岩侵入体构造抬升出露地表,经过亿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今日看到的罗浮山。罗浮山是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的交融,我国著名道教学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在罗浮山修道炼丹,研究草药中医之道,并编写了《肘后方》等医学著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在研究青蒿素时也曾在葛洪的著作中获得灵感。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天然药用植物,属广东省综合性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前身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早在1980年将罗浮山确定为本科生实习教学基地,一直延续至今,历史悠久。除此之外,它还是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基地,当地政府和人民也大力支持同学们前来实习。
在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宣教中心,里面有关于罗浮山的典型植物物种和各个海拔高度的垂直地带不同土壤类型特征的介绍。下图为同学们在保护区宣教中心会议室观看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的宣传视频。
图1 同学们于会议室观看科普视频
图2 同学们参观展馆
观看完介绍视频后,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下,同学们在华首台认真地观察和识别华南南亚热带地区常见植物物种,将不同植物种的典型特征信息记录下来,和其他不同种的植物进行对比,同时用枝剪把有代表性的完好枝条剪下来,并挂上写好采集时间,种名的标签,为后续的标本制作做准备。
图3 植物的识别与采集
在中午经过短暂的休整后,带上稿子铲子和必要的工具,出发,土壤地理人经过一段山路后,我们来到了黄龙观的土壤剖面前,徐国良老师和李江涛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土壤的“前世今生”。罗浮山的土壤多由花岗岩发育而来,从地表深处的岩浆到岩石到风化物再到土壤,成土母质在时间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赤红壤,我们看到的土壤不仅仅是土壤,它还是一首大自然所有环境因素一起奏唱的赞歌。
图4 李江涛老师讲解土壤剖面
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进入实操阶段,李江涛老师先给同学们演示铁镐,铲子和土壤刀的用法,然后同学们自行操作,老师在一旁指导。通过一番努力,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就完成了。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有着大学问,土壤剖面先用铁镐向内挖大约20cm,要保持剖面的垂直,然后用铁铲修平,最后用土壤剖面刀把原本光滑的土壤剖面修粗糙,避免色差的影响等等都是一门学问。
图5 同学进行土壤剖面挖掘
图6 黄龙观赤红壤土壤剖面
晚上,方碧珍老师给同学们讲解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教会同学们齐心协力合作,组内分工一同完成任务。同学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开始制作植物标本,一双手写标签,一双手压植物,一双手绑绳子......共同努力一起在欢声笑语和热情讨论中解决困难,加油,生物地理人!下一站,鹰嘴岩,出发!
图7 集体压制标本
图8、9 小组协作压制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