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小组:地规181班、182班第一小组
实习时间:2019年10月14日
实习地点:梅州市兴宁市围龙屋
实习主题:客家文化之围龙屋
指导老师:李文翎、滕丽、安宁、陈晓越
10月14日,2018级地规专业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发前去梅州,经过5小时左右的车程终于抵达了本次实习的第一站——梅州市兴宁市。
兴宁,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地处粤东最大盆地兴宁盆地,东连梅州市梅县区,南邻丰顺县,西接五华县、龙川县,北界平远县、江西省寻乌县。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201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5.39‰,死亡率3.04‰,自然增长率12.35‰。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118.31万人。
自秦汉以后,客家先民几次从中原辗转南迁,定居岭南。在生产和生活中,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客家人们聚族而居,修建营垒式围屋,形成了围龙屋、土楼、四角楼等。其中,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
而“围龙屋”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均在梅州市兴宁市。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实习师生首先参观的是棣华围(当地又称“刁翠丰”)。
棣华围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坐西向东,为1围3堂4横2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屋内有16个厅,21个天井,274个房屋,三面围屋及中间一横杆是2层走马楼,前后左右有4石砌楼梯上下,后栋是半圆形围,屋亦是2层楼,楼上四周相通,是当地围龙屋的典型代表。屋主商号名为“刁萃丰”,故棣华围也被俗称为“刁萃丰”。侧边建有“新学堂”,吸收学生上学之用。由于整座屋宇房间较多(楼上楼下均有房间),群众向来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合成一个圆形。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
围龙屋多数为土木结构,其墙以土夯筑为主,历史越短,所掺杂的材料越少,以泥土为主,掺杂灰、沙、碎石或稻杆、竹枝,还有糯米、红糖等搅拌在一起,建成的墙体坚固耐久。上盖是以原木为梁,木片为桷,建成两面倾斜的屋顶,以小青瓦互扣,不用灰浆固定。
通过本次对围龙屋的参观,学生们对客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展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以及在迁徙中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对客家文化的考察,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古人的智慧。围龙屋的建筑特点也体现出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小组成员体会
通过本日的实习,感受到浓浓的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的智慧。在围龙屋内修建了学堂,还有嘉兴学院的校训都体现了其崇文重教的特点。感觉围龙屋内现存住户不多,只剩下一些老人看守。有点不太好的就是没有想到厕所设施还这么落后。
对于梅州的美食早前有听过凉粉糕,腌面,客家酿豆腐等,今天在酒店附近逛了一圈,发现商业化气息较严重,在饮食方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反而是一些烧烤、火锅店等占据了饮食类的主要地位,而烧烤过于普遍,梅州火锅显然没有潮汕火锅的知名度大,游客来到这里,相信更加愿意到潮汕那边品尝。梅州若是能够在饮食文化方面,恢复和打造一些当地的名牌特产,让游客在文化旅游中能品尝到各地特色食品的不同风味,当会增添更多游兴的。
实习第一天的主要任务是参观围龙屋,其对称结构是尊重长辈的体现,围龙屋每个部分的房子有不同功能,满足家族成员日常起居需求。围龙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洋化较大的柱子以及围栏。围龙屋整体大气,细节也很完美,其精致窗户的窗户打开了我们的脑洞。
兴宁围龙屋能够处处体现它制作的精良,如房梁的精美的刷着金漆的木雕,处处可见的天井等,还有客家文化比较明显,但是也可以看到它的衰败与保护的不够,如隔壁的现代房屋与围龙屋紧挨并侵占了一面墙,里面只剩老人,处处堆尘。
今天实地调研了棣华围。如此大型的围龙屋,在辉煌之后也逃不过岁月的侵蚀在风雨摧残中一步一步走向衰败,不复往日盛景。如今的棣华围仍有几户人家居住,但更多房间仅有几件破旧家具堆满尘灰,杂乱地摆放着,更显孤寂冷清。我们从棣华围的住户口中了解到,如今留下来的几户基本都是生活相对困难无力建新房的家庭,实属无奈。如今围龙屋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挽救。
实习第一天参观了兴宁围龙屋,兴宁棣华围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围龙屋的建筑特色,棣华围坐西向东,为一围三堂四横两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精美,客家文化浓郁。比较大的感触就是围龙屋现有居民大多为老人家,且周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梅州嘉应学院给我的感触是有很浓郁的学习氛围,其校训“勤俭 诚信 立己 树人”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精神。
实习第一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兴宁围龙屋,在特色民居里我们从很多细节的地方了解到客家特有的一些生活方式,如牲畜的饲养习惯,粮食的储存方式和劳作方式。侧房中有许多舂米工具和石墨堆放在一起,可见现在这些劳动工具已不再使用,劳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另外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建筑不少地方已出现变形和损坏,维修后问题仍然存在。
在参观棣华围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浓浓的客家文化,特别是棣华围其中的许多建筑体现了客家文化中的风水阴阳思想,其内的建筑大致保存良好,但从棣华围周围环境来看,被钢筋水泥新式房屋包围,前屋门外的半月形池塘因道路的规划被割成了矩形,门外泥头车快速驶过尘土飞扬。除却保护围龙屋本身外,还应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让以围龙屋为首形成一个新型的旅游群,而不是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孤独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