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25日,我院地规161、162班进行了区域综合实习。本次带队老师为滕丽副教授、冯艳芬副教授、线实博士、徐冲博士和陈晓越博士。同学们在实习中感遇成都,将课上所学运用在实地的观察、分析与思考中,践行着知识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与交融。
遇见成都的第一天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第一天的行程从成都理工大学何杰教授的《城市空间记忆与城市未来空间》讲座开始。何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成都城市发展与规划历程的古往今来,从时间及空间两个维度为主线,介绍了成都的城市演变历程。成都是中国少见的建城后未受到重大破坏的城市,因此遗留下了众多文化古迹,城市格局保留完整,何杰教授的解释使同学们对成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实习打下了基础。讲座结束后,何教授与师生们互相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在知识的不断碰击交融中,大家受益匪浅。
下午,我们来到了四川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对成都市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我们感受到了四川作为第二大藏区,在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文化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件件精美的汉代的陶石艺术品反应了巴蜀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元窑出土的黑陶则是古代巴蜀人民排除自然条件的艰难,与外界互通交流的证据。经过千年历史的车轮碾过,在成都浣花南路凝结了一座历史的丰碑——四川博物馆。带着庄严的面容,披上雄伟的气势,在红尘中飘零,却又独立于城市的喧嚣,显得那么宁静,又那么富有神秘感。
第二天:认识成都的规划与未来
11月21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成都市规划馆。全景沙盘配合全域实体模型展示、讲解员的介绍和影片播放,同学们系统的了解了成都市的千年城市文明、今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智慧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城市空间格局转变。在历版总规编修沿革展区,我们观察了各版的总体规划。以时间为轴线,串联各时期成都旧貌图片,留住成都记忆,见证规划让城市更美好。通过实地参观,同学们了解了成都的历史和未来,了解了政府加快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和谐建设的思路和规划。
下午,我们前往天府新区规划厅进行参观。天府新区成立于2010年,2014年10月2日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行政地位与成都市同级。通过参观,我们对天府新区的功能定位、空间规模结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行了系统性的了解。参观展厅后,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在观景台进行了学科性的讨论。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许多感想与疑惑:城市扩张中的极化效应、产城融合的过程要如何理解?城市新区规划发展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老师们也对此作出了专业的解答和自己的见解。在实地的观察与老师专业性的解答中,我们对于一个新区的产城规划、新老城区协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三天:从区域的视角看成都
11月22日,小雪,天气微凉。今天是实习点是都江堰与战旗村。
我们沿着都江堰的内江溯源,逆流而上倒序着从宝瓶口、飞沙堰和分水鱼嘴观察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路上仿佛置身历史之中看着李冰与当地的百姓们修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禁感叹古代人民的大智慧。因为有了都江堰,岷江水患得到根治,川西农业得到发展,成都平原地区从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而如今,都江堰依然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使成都千年来不改位置,不易城名,一直发展至今成为中国一大都市。此行对于我们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以及其对成都整个城市空间、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分析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中午,师生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来到了战旗村,考察战旗村是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模范点。战旗村不同于一般乡村的景观,它的房子整齐划一又十分现代、有较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例如医院、幼儿园小学等。产业上,战旗村有着一套较成熟的产业体系,是一个较完善的田园综合体,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旅游业,通过利用“乡村十八坊”鼓励村民参与。战旗村之行,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天的行程同学们收获满满,夜幕降临,在青旅之中,师生们又举办了一次总结会,冯艳芬老师对战旗村的详细分析、滕丽老师对前三天实习内容进行总结,丰富且专业的视角与讲解使同学们收益颇多。恰逢今天是感恩节,同学们还送给了老师们一些特别的花——当地的小吃豆花,借此感恩老师们在此行中对同学们的教导与照顾。
第四天: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第四天,同学们划分为5个小组,按照选定的研究主题,进行实地观察、调研与分析。
第一小组主题: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空间边界及边界空间的研究。考察内容:步行考察春熙路、IFS金融中心、太古里、大慈寺、锦江区财政局等,记录各个空间的边界,以及边界的形态。
第二小组主题:“成都茶馆文化”。考察内容:走访居民区、旅游区的茶馆,观察街角饮茶的闲散、老牌茶社的独特韵味;文殊院中不仅有喝茶聊天的打麻将休闲的中老年人们,还有讨论工作的年轻人们;宽窄巷子的茶馆,茶香在川剧中氤氲。
第三小组主题:探究成都市“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路径”的战略实施情况及影响与意义——以成华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及其附近地区为例。考察内容:在熊猫基地附近,有未开发的大地块,主要用于房屋建设。印证成都市的中部改造计划的生态性,即发展一些低污染产业,降低开发强度,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理念。
第四小组主题:探究成都隐含的三国文化——以锦里和武侯祠为例。考察内容:锦里古街感受文化与商业的交织;武侯祠带来思考:清朝重塑肖像,文官高于武将,故武将廊的赵云雕塑着文官服饰。祠内包含三国众多有功之臣,却以诸葛官衔为名。发现因朱椿“君臣宜为一体”,又因诸葛亮在民间影响大,故称“武侯祠”。
第五小组主题:探究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川剧文化和现代音乐潮流的碰撞。考察内容:“东郊记忆”创意园中,保留着的大烟囱、大排气管等述说它工业园区的历史,今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会小集聚地;观看川剧后,访谈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和一位表演家,收益匪浅。令我们惊喜的是,这位受访的表演家还曾出演过《西游记》电视剧里面的“小战风”,同学们访谈了他对于川剧表演的见解。
供 稿:地规161、162
审 稿:曾 娟
文案编辑:黄颖达
责任编辑:曾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