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61教育见习通讯稿(三)广州市第四中学

作者:地理系 编辑:潘睿聪 发布时间:2019-11-06

地理161教育见习通讯稿(三)——广州市第四中学

教育见习第三天,相约广州市第四中学。没有特意安排的教室,没有预演练过的痕迹,一下午时间里,第四中学开放了分属于3个年级7个班级的地理课堂以供观摩。同学们不仅能接触真实的新授地理课课堂,还见识了紧张的高三第二轮复习课。由于四中教室容量较小,在集体听过廖剑辉老师的《北极放大效应》后,地理161的同学们兵分为A,B,C三组,分别由李文翎老师,林淑玲老师和何亚琼老师带队分组观摩。

一、授课题目:《北极放大效应》

上课铃响,地理室里,廖剑辉老师简单“报幕”后,迎来了惯例由学生主宰的“地理三分钟”。短短三分钟,上台的同学分析了峨眉山的地形与气候,介绍了峨眉山“圣灯”现象,并与场下的同学互动探索背后之谜,现场,所有人都被该同学的演讲吸引。有趣的地理演讲结束后,开始了正式内容的学习。

老师先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上节课学习过的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而后在这个示意图的基础上展开了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本节的主要内容通过三个问题带出,每一个问题的展开学习,老师都会让学生上台画图,在这个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画图的步骤,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总能通过及时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完成。

说明: 5a8aecff3cd7c14b2ab23a75029799e

图1 学生课前三分钟地理演讲

说明: 示意图

图2 廖剑辉老师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二、授课题目:《北极放大效应》

叶伟斌老师在高二3班,一样是《北极的放大效应》,可以说是“同课异构”。课堂开始前,伴随着李健的《贝加尔湖畔》,学生在“地理三分钟”介绍贝加尔湖的地理特征。之后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学案进入新课。叶老师从大气受热过程开始,一边画大气受热过程的箭头,一边讲解,教态活泼,常用粤语,引起课堂上的阵阵笑声。讲完基本原理后,老师逐一请同学回答学案上关于北极的三个问题。特别是关于第二个问题“北极地区海冰快速减少对该地气温变化的影响”,对同学们的回答耐心引导,使大家都明白了海冰减少导致大气升温又会加速海冰融化这一北极的放大效应。

图3 叶伟斌老师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三、授课题目:《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师首先介绍农业按部门可分为6类,通过展示两则材料,与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而后展示了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及季风的影响分析原因。通过对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解读,同学们对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有了直观印象,并强化了农业区位这一概念。

图4 高一6班的农业区位课

图5 高一4班的农业区位课

高一9班的课程由胡伟英讲授。首先学生课前演讲——玫瑰旅行,分享了云南花卉种植的气候和劳动力条件,通过航空运输至北京进去消费市场。接着教师进一步补充分析了技术促进鲜花生产质量提高,以及冷藏保鲜利于提高商品率,总结归纳出农业的各个区位因素。通过书本43页活动思考题,对比分析孟买、北京、罗马种植水稻的区位条件,将知识运用到实例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学内容完整丰富。

图6 胡伟英老师的农业区位课

 四、授课题目:《水循环的应用》

高三年级的《水循环的应用》分别由梁伟迪老师所带的高三四班和郑俊健老师所带的高三1班为大家呈现。

梁伟迪老师以本节课内容在高考题出现频率作为导入,分析水循环知识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分别讲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补充了水循环的原理示意图,复习内容全面且过渡自然。

郑俊健老师以同样的方式作了导入,不同的是郑老师从课堂刚开始便请同学上台画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在对该同学所画的图进行讲解后,郑老师抽象出更简练的水循环主要环节图,并围绕该图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影响水循环的6大因素,推导出三大循环的公式,并通过高考题巩固所学内容。整节课内容紧凑,节奏紧张,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于处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老师更加注重对同学们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图7 梁伟迪老师的水循环一课

图8 郑俊健老师的水循环一课

短短一个下午时间,每个同学都有幸观摩三节课,并且为不同课型,课堂的呈现十分真实,相信每个同学都在见习中有所习得。